看生物·通天下:恐惧之邦政治游戏?

  • 发布日期: 发布人:
  •   而在这本《恐惧之邦》中,克莱顿综合了奇情诡谲的情节、先进的科技以及卓越的调查研究,告诉人们,在现代这样一个世界,知识是如何地控而不为人所知的。许多人认为把这本书读下来,让人感觉坐立不安,透不过气来。确实,文中大量引用了科学期刊、论文,所有表格数据都是真实的,克莱顿通过这一些,透露给读者一个讯息:政客们正通过一种“政治—法律—媒体”的复合物,操纵科学,愚弄民心。

      最近接连发生了许多环境问题(包括自然环境和动物环境),媒体界纷纷抢占头条,时常在新闻中加上危机、灾难和剧变等骇人字眼。但是事情真的有这幺严重吗?温室效应真会会带来人类毁灭吗?在文中,克莱顿指出,

      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的确是持续不断的增加,但是过去五十年来增加了多少?百万分之六十;

      南极冰山的确在融化中,但事实上六千年来那些冰山都一直在融化,而海平面其实也没有显著的上升;

      京都议定书,能在2100年时替地球温度降低一点,一点是多少呢? 0.04℃。

      这些都告诉我们虽然科学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有;科学结论应该是客观真实的,但科学家是有预设立场的,当他在描述自己的科学结论时,有可能就会带有一定的倾向,这些倾向又非常容易被媒体利用,放大到各种骇人听闻的程度。

      但是有一点我不是很赞成克莱顿的说法,克莱顿认为,在全球暖化议题为主的当下,科学家为了争取研究经费,会有意地调整长期观察结果,如冰河面积、气温变化等资料,也会在相关论文或报告中,蓄意暗示人为影响气候变迁的趋向。并且,克莱顿引申出,“今天的大学是恐惧的制造工厂,它们发明新的恐惧,制造新的社会焦虑,规范所有新的限制。现代的恐惧国没有大学的帮凶不有几率存在。”但我认为有极大几率会出现科学家们无意的显示各种各人倾向,但蓄意扭曲或者制造恐惧的指控未免有些过度了。科学不同于艺术,每句话,每个数据图表都要经得起考证和重复,在学术界里作假无异于自杀,如果说是为了争取科研经费,科学家其实有太多其它的选择,犯不着拿自己的学术生涯做赌注。

      生态和生命科学比任何其它科学类都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,就像在凤凰卫视的“锵锵三人行”中提到的,现在的环保已不再只是报纸电视上的文章,政府官员们桌面上摆设的文件了,它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每个方面,但是过分的担忧过分的强调,过了那个度就会物极必反了,当我们为各种各样的消息所困扰时,不如“退而结网”,作些踏踏实实的事,比如日常的洗手洗脸时把水龙头关掉,在马桶水箱中放半瓶水;实验室在选购产品时也应该尽可能选择环保型仪器,像EDI技术净水设备,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就用EDI处理放射性废水了,80年代Millipore首先实现了EDI设备的产业化——最近Millipore推出了新型EDI纯水设备,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生物通下周的介绍。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,各位看倌们应该大部分是实验室有关人员吧,虽然说环保问题并不会像有些媒体上写得那么令人毛骨悚然,但是作为科研人员,我们就应该站在环保的前线,不是吗?(生物通记者:张迪)